随着歼-35战机日益临近批量生产的阶段,其配套发动机——涡扇-19的进展备受瞩目。近日,央视公开报道了歼-15T舰载战斗机的生产情况,画面中,与之一同出现的还有六架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歼-35战机,这一幕无疑宣告了歼-35已步入规模化生产的轨道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:这款备受期待的隐身舰载机,究竟何时才能用上为其量身定制的“中国心”——涡扇-19发动机?
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。客观地说,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,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发展重心,一直放在满足歼击机对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迫切需求上。相比之下,对中等和小推力发动机的需求相对较小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优先发展大推力发动机成为了必然选择。2010年代,国产涡扇-10系列发动机应运而生,并逐渐装备于歼-10C、歼-16乃至歼-20等主力战机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时期,解放军空军的主力机型几乎清一色采用大推力发动机,中等推力发动机并非“刚需”。然而,随着歼-35项目的推进,中等推力发动机的重要性开始凸显。与此形成对比的是,韩国的KF-21战斗机虽然在综合性能上与歼-35存在差距,但在发动机领域却拥有显著优势——KF-21配备了两台美制F414系列发动机,单台推力可达9.8至10.4吨。F414系列发动机同样也是美国海军FA-18系列战机的动力之源。
展开剩余74%面对这一局面,中国选择了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策略,初期借鉴了俄罗斯的技术。具体来说,就是以米格-29战机使用的RD-93系列发动机为基础,进行仿制、改进和优化,最终推出了涡扇-13E发动机。根据2010年代珠海航展上公开的信息,涡扇-13E的推力约为8.8吨。然而,与美国的F414相比,涡扇-13E在关键指标上仍存在差距,如果歼-35搭载两台涡扇-13E,显然无法满足其作战需求。
按照原计划,歼-35的标准配置是两台涡扇-19发动机。据公开资料显示,涡扇-19的单台最大推力可达10吨左右,基本达到或接近美国F414系列发动机的最新批次水平。然而,由于发动机研发周期漫长,且中国在中等推力发动机领域经验相对匮乏,截至2025年,涡扇-19仍处于研发阶段。其具体进展属于高度机密,正如涡扇-15大推力发动机的研发进度一样。
那么,目前批量生产的歼-35战机,究竟使用的是哪种发动机呢?笔者认为,极有可能是一种名为涡扇-21的型号。涡扇-21是涡扇-13E的升级版,在涡扇-19成熟并全面量产交付之前,它承担着临时过渡和应急使用的重任,类似于歼-20与涡扇-10C、涡扇-15之间的关系。至于涡扇-21的综合性能,虽然官方并未公开详细参数,但据国外媒体推测,其最大推力应在9至9.5吨之间。尽管与F414相比仍有差距,但它至少能够满足歼-35的基本作战需求,使其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。
与此同时,涡扇-19的研发工作也在稳步推进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不仅需要加速中等推力发动机的研发,在小推力发动机领域同样面临挑战。例如,我国的教练-10高级教练机长期依赖进口发动机,包括乌克兰的AL-322和俄罗斯的AL-222-25。然而,俄乌冲突爆发后,乌克兰的发动机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,导致中国只能短期内依赖俄罗斯的AL-222-25。因此,加快国产小推力涡扇发动机的研发,例如传说中的涡扇-17项目(单台推力4.7吨),也显得尤为重要。
需要强调的是,中等和小推力发动机的研发难度,丝毫不亚于大推力发动机。因此,它们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成熟、定型并投入量产。以涡扇-19为例,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,也要到2029年左右才能看到歼-35真正换装这款“中国心”。这意味着,我们还需要经历几年的过渡期。
关于解放军各型战机发展变革的故事还有很多,我将在后续的文章中继续与大家分享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